1931年9月18日,一声炮响撕裂沈阳的夜空,也撕裂了一个民族的安宁。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“柳条湖事件”,悍然发动侵华战争,东北山河陆续沦陷,中华民族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。
94年后的同一天,2025年9月18日,低沉而庄重的钟声再次响起——但这一次,是通过MR混合现实技术,穿越时空,在虚拟与现实的交融中敲响。
历史从未真正远去,它只是以另一种方式活在我们心里。在博乐信息打造的MR数字空间中,《勿忘国耻》与《两弹一星》两大主题,正以震撼的沉浸体验,分别从“苦难”与“自强”两个维度,重构一段不能被遗忘的民族记忆。
《勿忘国耻》:重返历史现场,凝视苦难与英勇
残历碑静静矗立——碑身仿佛一页永远停留在1931年9月18日的日历。在MR数字空间中,我们“亲临”残历碑历史遗迹,回看它初建时的模样,阅读每一段铭文背后的屈辱与抗争。
同时基于历史人物真实事迹构建的抗战英烈全息叙事空间,触发不同英雄的故事线,查看他们的生平资料、战斗经历和历史贡献,从杨靖宇将军的顽强不屈到赵一曼同志的坚贞不移,每个故事都依据史料精准还原。
最震撼的是“警世钟”鸣响仪式,钟声十四次回荡,纪念十四年浴血抗战的艰辛历程,不忘千千万万前辈奋起抗争的伟大事迹,更是为了警醒,牢记历史。
《两弹一星》:穿越戈壁星辰,触摸民族的科技丰碑
如果说《勿忘国耻》是对伤的铭记,那么《两弹一星》则是对光的追寻。
20世纪50年代,面对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,为了保卫国家安全、维护世界和平,另一批英雄隐姓埋名、远赴戈壁,在荒芜中点燃科技的星火。
通过“时光机穿越”进入历史场景,还原了当年科学家们简陋的居住环境和研发工具,让用户直观感受到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科研工作的艰辛。正如史料记载:“我国早期的导弹发射和核试验基地是在大西北的戈壁滩上建设的。那里的环境异常恶劣,创业者们住帐篷,睡地窖,喝苦水,战风沙。”
1964年10月16日: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
1967年6月17日: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
1970年4月: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
在MR数字空间中,这些历史时刻都成为可以“亲历”的交互场景,这些“两弹一星”元勋们的感人故事都通过全息叙事呈现,让青少年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偶像。
“九一八”是中华民族苦难的起点,但也正是这份苦难,催生了后来一代人自强不息、科技报国的决心。从抗战烽火到“两弹一星”的星辰大海,是一脉相承的民族魂:在灾难中抗争,在封锁中突破,在无声处轰鸣。
MR技术让这一切不再只是文字与图片的扁平叙述,而是可触摸、可互动、可共鸣的立体体验,让英雄人物不再是冰冷的雕像,而是有血有肉、可亲可敬的精神导师。学生可以通过视觉、听觉、操作交互,真正理解什么是“忧患”、什么是“自强”,什么是我们应该追的“星”。
我们不仅仅为了重现了历史,更想点燃心中那份对祖国的热爱与责任。正如“两弹一星”精神所启示我们的:“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大力协同、勇于登攀”——这种精神不仅存在于历史中,更应当由新一代青少年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。
博乐信息MR国防教育系列现已开放合作,适用于:
l 学校、青少年活动中心、爱国教育基地
l 社区数字教室、党群服务中心、数字展厅
l 景区、商场、营业厅等公共空间
让我们共同以技术铭记历史,以体验传递精神。